日期: 7月21日
許久沒像個背包客出遊了!今天的目的地是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」其中的二鹿~彰化鹿港。
搭上早上七點半從台北出發的高鐵,約莫四十分鐘後即抵台中烏日高鐵站。到5號出口的轉運站準備搭乘九點開出第一班的台灣好行巴士到鹿港。
票價87元,可刷悠遊卡喔!
大約在十點左右到達目的地鹿港。因為最想去的龍山寺在鹿港南區,所以選擇在南區遊客中心站下車。
鹿港南區遊客中心原本位於鹿港文武廟內的武廟廂房,九十九年二月三日起遷移至原台糖鹿港五分仔火車頭,所以才會一下車就看到「鹿港車站」。在此拿了一些關於鹿港的旅遊資訊後,隨即前往心儀很久的鹿港龍山寺。
過一個十字路口,走路不到五分鐘,左轉後就到了龍山寺。
鹿港龍山寺不憒是一級古蹟,才見到山門就給人充滿古味的印象。
(山門)
鹿港龍山寺坐東朝西,面積五千多平方公尺,走進山門內,腳上踩的是鋪石大埕,左右各有一隻青斗石石獅歡迎訪客到來。走過山門和廟埕,就到了由三川殿和龍虎門組成的前殿,前殿有五門,因此又被稱為五門殿;而在三川殿和正殿之間,龍山寺設有戲亭,當有祭典需要演戲酬神時,就不用另設戲台;至於正殿莊嚴肅穆,正殿面寬五間,進深六間,設有三個門,屋頂則採用重簷四垂頂式,殿身使用十一架棟架,架內有三根通樑和五根瓜筒,置身其間可以看見台灣古蹟建築少見的氣勢。正殿內主祀觀世音菩薩,不過龍山寺原先供奉的石製觀世音菩薩像在日治時代時被大火焚燬,現今供奉的佛像是在一九六三年重製的,正殿內另從祀境主公、註生娘娘和龍王尊神。而位於正殿及後殿間的後埕,埕中開有三口井,圓形的井被稱為龍眼井,方形的被稱為龍喉井;參觀完正殿後來到供禪修和誦經的後殿,殿內雕刻簡單,只有單色油漆,後殿的窗櫺花紋是以鹿港名產綠豆糕的圖樣構成,極富巧思。
詳細介紹:鹿港龍山寺
(前殿龍柱)
(戲亭)
(正殿)
在龍山寺待了快三個小時的時間,因為今天是一日遊安排所以也不能在此久留,待下次再安排來此細看龍山寺之美。
出了龍山寺,即可看到知名的老龍師肉包,剛蒸好的包子漂散出濃濃的包子香。看著工作人員不停地把包子裝盒,想必包子應該很好吃才會銷路那麼好。可惜我並不喜歡吃大肉包所以也沒想買來嚐嚐。
由於天氣實在炎熱,午餐也就在第一市場這裡找了家有冷氣的店簡單地解決,反正我也不是什麼美食主義者。正午時分,看著在粉粿攤大排長龍的人潮就可以想見有多麼高溫了。
用完午餐,轉入民權路,捨棄最熱鬧的中山路,直接逛鹿港老街。
鹿港老街俗稱「古市街」,泛指瑤林街、埔頭街、大有街一帶,遠自清朝乾隆年間,鹿港最為繁華時期,碼頭區商行最熱鬧的主要街區,當年大量的大陸先民移居台灣,中部地區便選擇在鹿港登陸生活,為了與大陸往來貿易,便沿著臨河港岸邊一帶紛紛設立商行。
而後隨著港灣淤淺,往來行船貿易的功能消退式微,人口大量外移他鄉,昔日的繁華不見,徒留興盛時期的完美華麗街屋。民國75年由中央政府出資主導補助,漢寶德教授負責修整各個門戶的第一進門面及整體公共設施,是首次大規模將古蹟全面保存的案例。
經過整建的街屋保留下來,街道兩側的傳統街屋,或是華麗,或是質樸,或高或低的樓層,傳達著當年的繁華。時隔二十餘年,立街門面的彩繪與雕龍畫棟象徵著富裕與貴氣,傳統的原木窗櫺詮釋著歷史原貌,新舊交沓、時空交錯,昔日的船頭行,現今留給後代子孫的屋宇內銷售著鹿港傳統的美食小吃(麵茶、糕點),古早味的傳統衣裳、繡花鞋、古童玩,在在傳襲著鹿港百年風華的繁榮情調。
(資料來源: http://historic-street.lukang.gov.tw/home.html )
老街內有一口半邊井,這是三槐堂的主人把自家水井掘在牆裡牆外中間,一半自用,一半供無錢鑿井人家取用,真是宅心仁厚。
沿著老街一路走走逛逛,沒多久就來到了文武百官都得下馬朝拜的新祖宮。
新祖宮是由乾隆皇帝頒官帑敕建的廟宇。乾隆五十二年(西元一七八七年)十月,大將軍嘉勇公福康安率勁旅十餘萬,齊登鹿港,平定林爽文之舉事後,遂撥帑倡建,於是年十二月砌基豎樑,越年六月竣工,奉天上聖母神像入祀,俗稱「新宮」。
新祖宮為全國唯一天子敕建之天后宮,當時清乾隆帝欽定每月朔望文武官員依祀行香,並加封聖母為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天后」,隨待兩旁之金將軍千里眼、柳將軍順風耳二人神像亦穿官服、著官鞋、載官帽,相當罕見。
廟中留有乾隆五十三年「敕建天后宮碑記」、乾隆五十七年「天后宮田產碑記」、嘉慶十一年「重修廟宇碑記」、道光十四年「重修天后宮碑記」四塊碑石及石香爐等古物,極具歷史價值。「新宮讀碑」亦為鹿港八景之一。不過新祖宮在經過多次重修後也失去了原貌。
(新祖宮資料來源:http://www.hlps.chc.edu.tw/~changhua/lugan/xin.htm )
再往前走,就可以看到綠林大道,轉個彎就到了天后宮。
鹿港街鎮的發展中,天后宮與龍山寺分別位於街鎮的南北,由於天后宮的主神媽祖是航海的守護神,所以廟宇選擇靠近港口興建,以期保佑往來的船隻。天后宮位於鹿港中山路的北方,廟宇為坐東南東朝西北西,廟門面對台灣海峽,遠眺湄洲祖廟。
鹿港天后宮的牌樓屋頂上斗拱及樑柱是以水泥濤模而成,燕尾式的廟宇簷翹起,曲線流暢。牌樓採四柱三間式建築,牌樓樑柱原為朱紅色,之後才改漆鎏金色,更顯得莊嚴肅穆。
鹿港天后宮的建築規模恢宏壯觀,廟宇格局為三進二院,分別為前殿(三川殿)、正殿及後殿。
三川殿的屋頂採用重簷歇山式的造型,在台灣的寺廟中,甚少廟宇前殿使用此類型的屋頂,天后宮的作法相當特別。三川殿為五開間建築格局,兩旁為八卦門,正門的空間則往內延伸,形成一凹壽的格局,營造出三川殿空間的層次美感。三川殿前步口,屋簷下方的牌樓斗栱,除了有橫、縱兩向斗栱外,另外增加斜栱出挑,形成有如網狀的格子,稱為「網目斗栱」,栱身為如意造型,又稱「如意斗栱」, 此種作法在溪底匠派所建造的廟宇均可看見,如:艋舺龍山寺、彰化南瑤宮、北門南鯤鯓代天府、新竹城隍廟…等。在天后宮的三川殿也可看見螭虎栱,有的前瞻,有的回首,交替疊置,表現出匠師建構廟宇時的意象及巧思。
三川殿內的八卦藻井,為大木匠師樹發師(王樹發)所設計的作品,泉州溪底匠師所做的藻井特色,是以斗栱層層出挑,齊集「頂心明鏡」(即上方的天花板)中間覆以天花板。
天后宮的藻井分為兩層,底層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二栱,每栱升四斗,以二十四組斗栱組砌而成,呈八卦形往內齊集,此層藻井的每一邊有八仙的人物造型與吊筒,八仙人物的上方分別為「四愛」及「漁、樵、耕、讀」,「四愛」為「茂叔愛蓮、羲之愛鵝、淵明愛菊、和靖詠梅」。
藻井內層則以十六組斗栱組砌,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一栱,每栱再升二斗齊集頂心,並雕刻蓮花於頂心明鏡。整座藻井宛如蜘蛛結成的網狀,所以匠師又稱為「蜘蛛結網」。
正殿為重簷歇山式的建築,殿宇面寬為三開間的格局。正殿中間的御路石雕刻有牡丹鳳的裝飾,兩側露階欄杆有蓮花的造型,皆為青斗石材質。正殿挑高的空間與燻黑的木雕與神像,裊裊香煙中更顯加莊嚴。在正殿前步口的位置,有一捲棚造型的木架構建築,做為拜殿的空間,兩旁並開有二個拱門連接左右廂廊,廂廊內供奉有境主公與註生娘娘。
天后宮有三對龍柱石雕,分別位於三川殿、正殿及後殿。三川殿的龍柱為單龍盤柱,多鏤空雕,四爪握珠之造形,柱上裝飾有蝦、螃蟹、魚、鰲魚、八仙及封神榜人物。龍柱層層疊置,內枝外葉,雕琢華麗,為免龍柱遭攀爬破壞,廟方於柱外加裝鐵籠,以保護精緻的雕刻。
正殿的龍柱不論造形、材質、雕工、裝飾與三川殿的龍柱有其異曲同工之巧,均出自同一石雕匠派之工法。龍柱的造型為單龍盤柱,龍口呈八字型,四爪握珠並托住下巴,龍柱上有裝飾有老子、封神榜人物、戰馬…等。此龍柱柱身為八角形,柱身長二八二公分,直徑 公分,柱珠為青斗石刻,其上裝飾有魚、蝦、烏龜、螃蟹、等水族及八駿馬。
後殿龍柱為單龍盤柱,五爪握珠,口含珠並露出二顆上門牙,柱身長二七五公分,直徑三十二公分,除有雲紋、岩石外,石柱的背面雕有鳳、凰、麒、麟等四種吉祥動物,依龍柱的造形與工法,此龍柱應為咸豐年間作品。台灣的龍柱甚少有五爪造型,鹿港天后宮後殿因供奉玉皇大帝,在民間信仰中玉帝乃至尊無上的地位,所以龍柱採以五爪龍柱造型。
| |||||||||||
天后宮資料來源: http://www.lugangmazu.org/index.aspx
逛完天后宮後,今日的鹿港一日遊也告結束。不過才一走出廟門就聽到鑼鼓喧天的聲音,我最喜歡看熱鬧了,當然也要停下腳步湊個熱鬧。
結束了這一回合的湊熱鬧,也準備離開鹿港了。計劃到民權路上的統聯客運站搭車回台北,票價350元還挺划算的。只是才剛走在中山路不久又聞鑼鼓聲,湊熱鬧再一回合‧‧‧‧
鹿港真是個熱鬧不止的小鎮。
留言列表